攻占成都后,刘备为筹军费发行了“直百五铢”铜钱,这种钱币重量约6.4克,是普通“五铢钱”的三倍,但面值却高达100倍,相当于中间利润高达三四十倍。此举使蜀国通过货币手段大规模掠夺民财,积累军费,强化军备。
因此,蜀国的穷兵黩武,使其如同一颗“铜豌豆”——难以下咽且坚硬难嚼,魏国自然对这样的对手心存忌惮,或许也希望蜀国能自我耗尽实力而崩溃。
---
蜀地地形复杂险峻,交通条件极其不便,堪称“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”。
三国之中,魏国掌控北方,东吴据南方沿海,蜀国则占据荆州和益州(后来失去荆州)。在防御上,蜀国极为坚固难攻。尤其法正曾建议刘备攻取汉中,称其“上可倾覆寇敌,中可蚕食雍凉,广拓境土,下可固守要害”,为蜀国防线筑起了关键的屏障。刘备成功夺取汉中后,蜀军在地理上获得了极大的战略优势。
此外,魏国面对的还有交通和后勤难题。由于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,关中地区长安及周边荒芜,难以为魏军进攻蜀国提供充足支持。
荆州地区,尽管魏军曾一度夺回部分领土,但因蜀军牢牢把控核心区域,魏军难以深入威胁蜀国根基。
---
如果魏国先攻打蜀国,陷入持久僵持战,东吴将会处于怎样的位置?
蜀国地少人稀,实力远远不及魏国,因此在魏国看来,蜀国的威胁有限。再者,荆州失守后,蜀国仅剩益州和汉中两块屏障。其北伐的唯一主线路径也只能通过汉中向关中发起攻势,短期内无法对魏国核心区域构成实质威胁。换句话说,蜀国虽持续发动北伐,但其实力潜力有限,对魏国构不成直接威胁。
因此,考虑到蜀国强烈的军事扩张和难以攻破的地理优势,魏国选择暂缓对蜀的进攻,将其列为非优先目标。
相较而言,东吴疆域广阔、人口众多,战争潜力强大,对魏国威胁更大。同时,东吴地理位置更接近魏国核心区域,魏国无法放松对东吴的压力,避免陷入与蜀国消耗的纠缠中,使东吴获得喘息之机。
综上所述,即便魏国先攻蜀国并取得胜利,代价也极为惨重。此举可能导致东吴实力大幅提升,威胁魏国霸权,得不偿失。故魏国只能采取防守策略,抵御蜀国进攻,同时主动打压东吴。
---
魏国一再进攻吴国的背后原因,或许与赤壁之战的惨败有关。
赤壁之战中,曹操遭遇空前败绩,声望大损。根据《三国志》记载,当时魏军中爆发大规模瘟疫,导致大量士兵死亡,军心涣散。加之孙权烧毁粮草和船只,魏军处于“士卒饥疫,死者大半”的极端困境。此役失败令曹操难以释怀,极有可能成为后续数次征吴战争的心理动因。
曹丕继位后,亲自三次征讨东吴,既为了压制孙权自立称帝后的威胁,也有完成父亲未竟事业的政治考虑。若能攻克东吴,曹丕的统治地位将更加稳固。
至于石亭之战和东兴之战,则带有较强的偶发性质。石亭之战因东吴鄱阳太守周鲂降魏后欺骗曹休引发,曹休率军10万支援导致大规模战事;东兴之战则趁孙权去世、孙亮年幼之际发动,魏国试图趁机夺取优势。
整体来看,魏国有准备的对吴大规模战争均与赤壁之战密切相关,部分带有洗刷耻辱的心理因素。
---
在近半个世纪的对吴战争中,魏军屡战屡败,逐渐意识到伐吴难度极大。于是,魏国将战略重心转向已精疲力尽的蜀国。
自刘备建立蜀汉以来,蜀国持续穷兵黩武,尤其姜维11次北伐已透支国力。262年,廖化评价姜维用兵时说:“用兵如果不收敛,必将自食恶果。”这句话暗示姜维虽有谋略,却难以逆转局势,兵力又远逊于敌军。魏国对这一点洞察入微,次年便一举灭蜀。
蜀亡后,东吴实力大减,但因半世纪内伐吴屡败,魏晋政权对伐吴保持谨慎态度。最终,魏国经过充分准备,一举灭掉东吴,实现了三国统一。
参考资料:《三国志》等史料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